2016年过去了,对每个行业来讲,都是有人欢喜有人愁。水泥助磨剂行业也不例外。
10年前,正值水泥助磨剂的黄金时代。助磨剂――这个能在水泥行业节能降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小产品,以其工艺简单、原料易得、经营利润可观等特点,在业内迅速“窜红”。10年的时间过去了,伴随水泥行业一路成长起来的水泥助磨剂行业,在今天,却不得不面对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、利润整体下滑的不争事实。
“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”,水泥行业“去产能”,对助磨剂行业的冲击可想而知。转过身来,再看助磨剂行业自身仍旧在盲目扩张,你方唱罢我登场,其带来的后果就是同样的产能过剩,到最后则演变成愈发激烈的恶性竞争。外有水泥行业的不断冲击,内有行业自身的乱象丛生,过去的一年,水泥助磨剂行业真的过得一点都不轻松……
恶性竞争问题凸显
2016年9月,中国水泥协会水泥助磨剂分会二届六次理事会在北京召开。会上,各理事代表经过近一小时的讨论,梳理出助磨剂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。如行业内恶性“低价竞标”、水泥企业欠款严重、合同不公正、对助磨剂认知有偏差,等等。事实上,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2016年的事儿,可以说,最近几年它都存在,只是伴随行业发展陷入低谷而愈发凸显出来。
从助磨剂行业本身来讲,如今,认可助磨剂节能降耗作用、注重助磨剂产品质量的水泥企业越来越多。但遏制产能过剩的大环境,致使水泥企业在原料采购方面更加精打细算。在选择助磨剂时,各大集团纷纷采用“集体采购、投标竞标”的方式,既要求了质量,又压低了价格,从而把降低生产成本的重任,转嫁给了自己的小兄弟――助磨剂行业。助磨剂行业由于“僧多粥少”,以致恶性低价竞争愈演愈烈。“自相残杀”带来的后果,就是给优质助磨剂的推广,带来了更大的难度。此外,在反腐倡廉的大环境影响下,以往不正当竞争的潜规则已有所收敛,但为了拿单,助磨剂企业还是竞相采用各种方式来招揽客户。比如,在销售手段上,由大磨试验免费、助磨剂储存与加入设备免费,到免费提供给水泥企业试用3天、5天、7天、10天,甚至更长时间的助磨剂,等等。
从助磨剂行业外部来讲,其主要问题就是欠款现象严重,合同不公正。由于水泥企业相对助磨剂企业来说是强势单位,助磨剂企业与其签订购销合同后基本上都会约定回款时间及方式。一般的情况是压批结款或是按月、按季度结款,但是,又有多少企业能够信守承诺,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执行的呢?实际上,有很多水泥企业并不履行合同约定按时结款。可以说,稍微大一点的助磨剂企业应收账款都在千万元以上。而且,合同中关于付款的正常要求是,先打款后发货、下车货结上车货款,或本月某日前结上月货款等。虽然约定好了,但往往不按合同条款兑现。该拿现金或银行转账的却用承兑支付,而承兑产生的贴现费用,却要供货方承担。还有,合同要求供需双方有争议、协商解决不了时,以原告方所在地法院起诉,水泥厂却往往要求起诉地放在水泥厂所在地法院,等等。
此外,水泥企业在助磨剂认知上有偏差,也是目前行业中存在的一个问题。助磨剂的生产、加工与水泥生产相比,看似简单,但是,如果考虑到助磨剂的配方、效果等因素,它却是一个在技术及应用方面都很复杂的产品。要想生产出优质的助磨剂,生产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工、水泥化学、水泥工艺以及混凝土性能方面的知识。任何一种知识的欠缺,都有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上的问题,有些甚至会对水泥产品质量造成很大的伤害。但仍旧有一些水泥企业认识不到助磨剂的这种复杂性,总是觉得助磨剂的工艺很简单,谁都可以做,质量差不多。
集思广益抱团取暖
事实上,水泥助磨剂行业不仅仅是2016年过得不轻松,应该说,这几年大家都过得不轻松。
面对行业的种种问题,早在2016年1月召开的中国水泥协会水泥助磨剂分会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上,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、水泥助磨剂分会会长孔祥忠就曾指出,提升集中度是水泥助磨剂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。
孔祥忠表示,对于当前的水泥助磨剂产业来讲,提升产业集中度是最迫切的问题。由于助磨剂生产对资金和技术门槛要求低,很多小企业纷纷涉足这个行业。当水泥行情好时,大家发展得都不错,但是现在市场发生了变化,一些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不是一家家小企业可以完成的,一定要摒弃以前那种小老板的想法。面对助磨剂产能也存在过剩的现实,要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来提升市场集中度,发挥大企业的资金、规模、人才优势,共同打造助磨剂产业的新市场格局。
而二届六次理事会的召开,也是要把大家聚在一起,本着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原则,以精准查找问题、再有效分析问题、最终解决好问题的思路,来进行水泥助磨剂行业的“顶层设计”。通过本次会议的讨论,各理事代表一致认为,水泥助磨剂行业应抱团取暖、分区域协调合作,一起做好市场。
|
友情链接 |
申请友情链接:service#cpeee.com |
|
| | | | | |
QQ在线:51311961 |
 |
|
|